“又醒了!” 凌晨两点,很多家长抱着哭闹的宝宝满心崩溃,第一反应就是 “是不是缺钙了?” 其实,宝宝夜醒哭闹的背后,藏着不少容易被忽略的原因,盲目补钙反而可能适得其反。
-  原因 1:睡眠周期 “捣乱”,不是真的 “醒透了” 宝宝的睡眠周期比成人短,40-60 分钟就会经历一次浅睡眠。浅睡眠时,他们可能会翻身、哼唧、甚至短暂睁眼,这是正常现象。但如果家长立刻抱起来哄、喂奶,反而会打断睡眠周期,让宝宝养成 “依赖干预才能入睡” 的习惯,导致频繁夜醒。
-  原因 2:肠胃不舒服,小肚子在 “抗议” 睡前吃得太饱、太饿,或者喝了太多奶,都可能让宝宝肠胃负担重。比如睡前喂完奶没拍嗝,胃里的空气会让宝宝胀气、反酸;或者辅食里加了不易消化的食物,夜间肠胃蠕动慢,宝宝会因为腹胀哭闹。另外,1 岁内宝宝可能有肠绞痛,傍晚到凌晨更容易发作,表现为突然哭闹、蹬腿。

-  原因 3:环境 “不对劲”,宝宝没安全感 宝宝对环境变化很敏感。室温太高(超过 24℃)或太低(低于 20℃)、被子太厚压得不舒服、房间里有突然的声音(比如窗外的车声、家人走路的动静),都可能让他们从睡眠中惊醒。还有些宝宝依赖 “安抚物”,比如熟悉的小毯子、安抚奶嘴,一旦找不到,也会通过哭闹寻找。 
- 原因 4:情绪没 “消化”,白天刺激太满 白天带宝宝去了新地方、见了很多陌生人,或者玩得太兴奋,宝宝的小脑袋来不及 “处理” 这些情绪,晚上就可能通过哭闹释放。比如白天去游乐场玩了很久,睡前又没做好 “平静过渡”,宝宝入睡后大脑还处于活跃状态,容易频繁夜醒、甚至做 “小噩梦”。
 
 其实,宝宝夜醒哭闹不是 “故意捣乱”,而是在传递需求。家长可以先观察宝宝的状态:有没有蹬腿、抓肚子(可能肠胃不适),有没有出汗、踢被子(可能环境不适),白天是不是太兴奋。找到具体原因再调整,比盲目补钙、频繁哄抱更有效,慢慢就能帮宝宝养成安稳的睡眠习惯啦。